
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中共党员
电子邮箱:yangws@mail.buct.edu.cn
教育经历
1987.09-1991.07 山东大学化学系,获理学学士学位
1991.09-1994.07 山东大学化学系,获理学硕士学位
1994.09-1997.08 北京科技大学理化系,获工学博士学位
工作经历
1997.09-1999.06 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讲师
1999.07-2002.06 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副教授
2002.07 -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,2003年获聘博士生指导教师
担任北京化工大学能源化学专业负责人、能源化学系主任
担任北京大学先进电池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
担任中北润良新能源(济宁)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
研究领域
1. 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化学
锂/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及固体电解质等关键材料研发
超级电容器、薄膜微电源等新型储能器件电极材料研发
2. 电催化剂及电化学传感器
电解水制氢、燃料电池等器件关键催化剂研发
电化学生物传感器、气体传感器及离子选择性电极敏感材料研发及器件化
3. 无机功能材料的组装化学
基于层间限域反应、原位插层反应设计组装超分子结构无机功能材料
开发新型超分子结构无机功能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
科研项目
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973计划课题等基础研究项目20余项,国家高新技术863计划课题、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工程开发项目10余项,中国-欧盟、北化-宝马等国际合作项目2项。
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如下:
1. 2021-20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:低残碱高性能NCM811三元材料工程化开发,200万元。
2. 2021-20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: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(NCA)单晶绿色制备工艺研究,250万元。
3. 2020-20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: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技术研究,100万元。
4. 2017-2020 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:高性能系列锰酸锂正极材料技术转让,50万元。
5. 2014-2018 科技部973计划课题:插层材料的纳米效应与功能强化,106万元。
6. 2015-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:蛋黄-蛋壳结构锂离子筛设计合成及电化学提锂研究,60万元。
7. 2013-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:限域反应构建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工基础,100万元。
8. 2013-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:基于层间限域反应可控制备超短碳纳米管及其性能研究,80万元。
9. 2013-2016 宝马国际合作项目:新型正极材料及其匹配的凝胶电解质,65万元。
10. 2011-2015 科技部973计划课题:面向贵金属催化剂高效利用与替代的关键纳米材料和相关技术基础,518万元。
学术论文
迄今发表SCI论文82篇(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、Energy Storage Materials、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、Nano Letters),论文总他引2600余次,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,单篇最高他引646次。
知识产权
取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0余件,美国专利授权2件;其中2件中国发明专利许可企业实施。
成果转化
建成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10 t/a中试线1条;建成锂离子电池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千吨级生产线2条。
获奖情况
1. 科研获奖:2001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,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,2009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(个人排名6)。
2. 教学获奖:2021年《高等无机化学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、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(个人排名1);2022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(高等教育)一等奖(个人排名4),2004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(高等教育)一等奖(个人排名5)。
3. 学生培养:2010年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,2019年指导学生获第十一届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。
4. 其他奖励:2019年获第十七届北京化工大学十佳教师荣誉称号,2020年获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海岸鸿蒙奖教金。